第一百四十二章 成年往事
袍带书生
睚眦道:“文王安能坐以待毙焉?“
文王踌躇片刻乃道:“为子之道,其孝为先,为臣之道,以忠为本。纣王无道,天自谴之,姬昌若因此而违纣王意,乃不忠。姬昌不忠,纣必怒而伐周,若因此而丢祖上基业,乃不孝。固姬昌当以颈上人头请罪,以退纣王之兵,而不至名节遭损。“
睚眦冷笑数声:“人言周文王乃仁义之君,今见之,不过迂腐之老叟耳!“
文王怒言:“姬昌以礼相待,汝何出此言?“欲走。睚眦复笑。文王曰:“话不投机,有何可笑?“
睚眦乃正色道:“今纣欲兴兵于周,不战而屈人之兵,乃王无志;先祖基业创建不易,今尽毁王手,乃王不孝;纣王兴兵,已箭上弦,刀出鞘,焉能因王之头而罢休?王一相情愿,如妇人之见,乃王无智;为君者,当恩泽苍生,若因王而遭至灭顶之灾,乃王不仁;纣王无道,哀声起伏,若有一支义军击之,必群雄四起而援之,纣之军,必如土崩瓦解,王不兴兵,乃王无谋。固而方才笑之!“
文王大悟,面带惭色道:“姬昌迂腐,愧不敢当,险误大事,壮士之言如雷鸣惊梦。然祖上基业已如风中残烛,当以何迎之?“
睚眦拔出银刀,就巨石上画出一方地图,以刀为笔指点江山,其言:“商纣地广数千里,权及天下,实乃外强中干。纣之兵权散落于各诸侯,直接听命于纣者,不过朝歌一带。因此文王必先与各诸侯联盟方为上策。可速谴能言之使说之。可嘱使言'纣王暴政,人皆不敢言,周与各诸侯乃唇齿之势,唇亡而齿寒,因此而不可助纣为谑。今纣兴兵,人声皆哀,国将有殇,周可占人和;朝歌距西歧千里有余,非朝夕可至,周可占地利;纣贪色弃臣乃逆天而行,周可占天时。昔日商汤取夏而商代之,今商纣逆天无道,亦当群雄取而代之。因此周与各诸侯歃血为盟,乃兴兵而伐商耳!'如此这般,诸侯焉有不结盟之理?“
文王喜,乃言:“姬昌即日谴能言之使往四周诸侯说之,可以立歃血为盟之誓。“
睚眦言:“极善。“
文王又言:“纣当兴兵,当怎生以迎?“
睚眦刀指地图对言:“今观天下之势,周于西,商于东,相隔千里。纣军慢则一年,快则数月,非朝夕可至。其间,文王可励精图治,广积粮多囤兵,则可拒彼军。彼千里而来,必人困马乏,可坐而迎之,以逸待劳;彼远来,必急攻,可避之,久攻不下,彼必噪,兵者忌噪也,可使一计而反击之,彼军必如土崩瓦解,可乘胜追击,一鼓作气攻至朝歌,则天下定矣!“
文王大喜,乃拜睚眦而道:“夫大志者,高瞻远瞩,雄才韬略,必有包藏宇宙之机,壮士真乃有志者,姬昌不如!姬昌现求贤若渴,若有壮士相助,则事可成矣,切莫推辞。“
睚眦乃拜文王道:“睚眦虽为龙子,然相貌丑陋,亦无呼风唤雨之能,为父所不认,因此实乃山野村夫耳。承蒙文王看重,睚眦不才,当尽力而辅之,以正吾龙子之名。睚眦乃一介武夫,引兵杀敌尚可,若论治理国家则弱。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,可见一垂钓老者,其名姜尚,号子牙,虽年过花甲,实乃贤者,有经天纬地之才,王可速请之,若得姜子牙,则天下可定矣。“
言毕,文王乃携睚眦沿河畔寻姜子牙而去。
其后,如睚眦所言,众诸侯与周结盟,皆派兵援之。文王得道多助,有志者,皆投之。一年后,文王驾崩,其子姬发即位,号武王。不日,纣军而至。姜子牙与睚眦以兵迎之。纣军大败而归,武王亲统军而追击之。于牧野一战击溃纣军,商纣亡,周武王乃统天下。众诸侯无有不从者,皆进都朝贺。
其后,武王封姜子牙为侯,号“齐“;而天下归周之日,睚眦不辞而别,武王噫嘻不已,乃亲自命工匠铸睚眦像于刀剑龙吞口,世代相传,以谢龙子睚眦辅周之恩。
鱼梓桑点了点头,确实,虽然睚眦必报这个成语有些贬义的意思在其中,但睚眦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神兽!
“可在二十年前,你父亲满天下找寻睚眦,只是为了突破到人灵九级,九级睚眦足以让你父亲的无隙万象到达巅峰。”
“终于睚眦被找到,你父亲和你爷爷二人携手将睚眦封印在了你父亲的体内,从此,你父亲踏上了人灵九级之列,成为九级人灵中的王者。”
“这就是为何刚刚陛下要杀你的原因……”
“可是我的尘霄和我父亲有什么联系?”鱼梓桑反问道,他知道霸下停下手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儿子,而是因为自己手中的尘霄。
“尘霄乃是你父亲的本命法宝,若是在你手上,说明你的父亲出事了!你的父亲出了事,那他体内的妖王或者鬼王则是凶多吉少了,睚眦也是如此,所以……”
鱼梓桑听到了这里,心中不免升起了淡淡的忧伤,如果真的如龟丞相所言,那自己的父亲应该已经走了。
“那我的母亲呢?”鱼梓桑像是想到了什么,紧忙问向了龟丞相。
然而龟丞相却是摇了摇头,表示自己根本不清楚鱼梓桑母亲的去向。
“你不应该来这里的!”龟丞相说了这话,便起身离开了,独留下了鱼梓桑和司马敏留在此处。
“不对,不对,这肯定不对!”鱼梓桑突然想到了什么,紧忙瞧向了洞口,哪里还见得龟丞相的身影。
“怎么了?”在一旁的司马敏见得鱼梓桑惊慌的样子紧忙问道。
“我的父亲既然已经到了人灵九级的高级,按道理这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人能伤得了他,可是为何他会陨落?”鱼梓桑纳闷道。
此言一处,司马敏便陷入了沉思,她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件事。